close
淋巴,粘膜,艾滋病,血小板,念珠菌

提問: 艾茲病的前兆是什么?具體有哪些? 問題補充: 医师解答: 艾滋病毒傳播途徑有:母嬰垂直傳播,胎盤傳播,性傳播。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綜合免疫性疾病,它主要引起人體全身免疫力低下,致使人體即使輕微的感冒制人以死等等。艾滋病的臨床表現  (一)成人艾滋病  1.急性感染:為非特異性癥狀,接觸HIV后至發病時間約l-6周,主要臨床表現有發熱、出汗、乏力、肌痛、厭食、惡心、腹瀉和無滲出的咽炎、頭痛、怕光和腦膜刺激征。1/4-1/2者軀干出現皮疹。少數人可出現腦炎、周圍神經炎和急性多發性神經炎。體檢可有頸、腋、枕部淋巴結腫大,偶有肝、脾腫大,個別有口腔食道潰瘍或念珠菌感染。  實驗室檢查:淋巴細胞總數下降、血沉加快、血清嗜異凝集反應陰性,轉氨酶和堿性磷酸酶升高,CD4/CD8比值>1。數周后即出現CD4/CD8比值<1。外周血涂片中可見到異型淋巴細胞。在感染HIV 2周后,p24抗原在血清和腦脊液中可呈陽性,并持續數周至數月。抗HIV抗體可以持續陰性達2-3個月,這一時期稱為窗口期。  2.早期:多無特殊癥狀,但有些患者可無其它原因而有持續性淋巴結腫大,無痛性,常常是對稱的,以頸、枕和腋部多見,淋巴結直徑>lcm,淋巴結穿刺或活檢病理為濾泡增生。  3.中期:除有持續性全身淋巴結腫大外,尚有非特異性全身癥狀、鵝口瘡,口腔毛狀粘膜白斑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。  非特異性全身癥狀:易疲倦,低熱、盜汗和間歇性腹瀉等。卡氏肺囊蟲肺炎患者早期可僅有上述癥狀而無呼吸道癥狀。  鵝口瘡:特別是CD4細胞降至<200-300/mm3時口腔念珠菌感染的發病率增加。  口腔毛狀粘膜白斑病:白斑不易刮去,活檢組織中可以發現EB病毒,可能和EB病毒在舌和頰粘膜角化上皮細胞中復制有關。 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:約5%~15%HIV抗體陽性者有持續性血小板減少,一般減少<5萬/mm3-10萬/mm3可有出血,常有肝脾腫大,可同時有貧血。  4.晚期:輔助性T細胞明顯下降,多伴有各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,臨床可出現多種癥狀,各種機會性感染的病原和病變不同,臨床表現各異。亦可伴有消耗綜合征和癡呆。最常見的可有:  機會感染:有革蘭陽性或革蘭陰性菌,結核桿菌及鳥型分枝桿菌。病毒。真菌感染有隱球菌、念珠菌和組織胞漿菌感染。原蟲有卡氏肺囊蟲肺炎,弓形體病及隱孢子蟲病等。  惡性腫瘤:Kaposi肉瘤、淋巴瘤等。  癡呆和消耗綜合征:可由于腦細胞受HIV侵犯破壞。消耗綜合征表現為明顯消瘦。  艾滋病晚期的臨床表現,則因感染的病原或病變的部位不同而異。診斷主要以臨床癥狀、體征及有關實驗室及相關輔助檢查而確定。
   小兒艾滋病的特殊表現 小兒艾滋病中,70%~75%來源于母嬰垂直傳播,20%來源于輸血及血液制品,其余源于其它途徑,包括受到性虐待,潛伏期比成人短。  1. 生長發育異常:約占65%~75%,愈早感染表現愈嚴重。妊娠早期感染者胎兒可發生顱面畸形,生長發育遲緩。  2. 神經系統損害:常合并神經系統損害,如HIV腦病,中樞神經系統的機會性感染較成人少見。 3. 慢性腹瀉、衰竭和營養不良:腹瀉反復發作,原因可能是HIV對胃腸道粘膜直接作用,或機會性感染。  4. 肺部病癥:多見的是卡氏肺囊蟲性肺炎和慢性淋巴性間質性肺炎是導致小兒AIDS死亡的主要原因。  5. 皮膚粘膜病變:75%以上的小兒AIDS患者可發生復發性皰疹性口腔炎和念珠菌性咽炎,20%左右患兒可發生念珠菌性食道炎。  6. 淋巴結和腮腺腫大:多部位淋巴結腫大,無觸痛、可持續數月至數年,直徑>2cm,約見于74%AIDS患兒。對稱性腮腺腫大,見于20%患兒,常有血清淀粉酶升高。  7. 惡性腫瘤:Kaposi肉瘤罕見,淋巴瘤多見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wbi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